封建社会,大部分女性的活动区域被严格禁锢在家庭范围内,故而“后花园爱情”在中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红火了几百年。后花园之所以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合理的场所,是因为花园有山水花草,有亭台楼阁,有矮墙角门,这样的设置很文学化,也很理想化。
●南 桥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公元838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讲述后花园秘辛的长篇叙事诗,名为《井底引银瓶》。元初,杂剧作家白朴将它改编成杂剧《墙头马上》,遂成元杂剧之经典。在白居易笔下,女主人公是一个被动、可怜的妇人,而到了白朴剧中,则成了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奇女子,剧中男女主人公不仅定情花园,从花园私奔,还在花园隐居长达七年之久,是一段典型的“后花园爱情”传奇。
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民众,大部分女性的活动区域被严格禁锢在家庭范围内,难得与外界接触。故而,“后花园爱情”在中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红火了几百年。早在充满奇幻色彩的唐传奇《游仙窟》中,就呈现了这样的情爱奇遇故事。小说以自叙体形式,写作者奉命出使河源,夜宿神仙窟,由女子引导投宿崔府,与美貌佳人崔十娘在崔府后花园宴饮,尽得欢娱。后花园之所以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合理的场所,是因为花园有山水花草,有亭台楼阁,有矮墙角门,这样的设置很文学化,也很理想化。
中国戏曲史上的杰出作品《牡丹亭》,堪称“后花园爱情”的经典之作。剧中的丫鬟春香活泼开朗,在她的引诱下,言行举止都有严格规矩的官家小姐杜丽娘第一次游览了自家花园,看到满园春色,她不禁感叹青春虚度,韶华将负。回到房中,她梦见在后花园遇到一位书生,两人互传情意,梦醒后到花园却寻而不遇,遂于中秋夜抑郁而亡。后来,杜丽娘又在花园重生,并与书生柳梦梅终成眷属91秦先生。在这部剧中,杜府花园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空间场所,也是杜丽娘寻找真爱、寻找自我的关键。有趣的是,明代以来,《牡丹亭》在私家园林遍布的江南流传甚广,成为常演剧目。
《桃花扇》可谓明末戏曲舞台的扛鼎之作,同样逃不过“花园爱情”模式。剧中男女主人公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初次见面,是暮春三月在金陵旧院的媚香楼。楼下的园子里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二人一见钟情。清初文余怀所作《板桥杂记》中写道:“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结驷连骑,选色征歌。”读此文字,仿佛能让人听到悠扬的丝竹之声,嗅到使人迷醉的衣香与花香。
随着岁月流徙,很多历史名园淹没在历史漩涡深处,空留纸上风姿。位于浙江绍兴的沈园则不然,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人们寻找的并不是山石奇景,而是一系列沈园题诗。在这些题诗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钗头凤》了。“钗头凤”是陆游取五代《撷芳词》中“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而来,字里行间饱含对爱情的缅怀和痛苦之情,陆游与妻子唐婉的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陆游在垂暮之年,还重游沈园,默然凝望断墙柳絮,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的伤感之句。
在传统现实社会中,后花园的主角当然是男性文人,他们寄情山水,宴饮雅集;而在戏曲作品中,园林里徜徉的主角却多为女性。按照传统戏曲故事的发展模式,后花园爱情的典型人设无非是这样:男主必定是少年书生,风流俊俏,才情卓越,痴情不改;女主则多是高门之女,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先进思想,可吟诗作对,内心也必定向往自由。然而,曹雪芹早已对这种“后花园爱情”的套路了如指掌,立志突破传统的窠臼。《红楼梦》虽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但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贾宝玉决意断绝仕途,厌弃世俗眼中的成功,只是执著于后花园世界的纯洁。如此立意,自然就与众不同了。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