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电话:
400-123-4567

行业动态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

今西湖东岸滨湖的一公园到六公园,是杭州古城墙的涌金门外之北到钱塘门外西湖沿岸(城墙大致位于今湖滨路步行街)。读南宋时的《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图中这一带的园林建筑有环碧园,还有玉莲池(一清堂)等。南宋末诗人董嗣杲的《西湖百咏》中均有提及。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1)

(南宋西湖图局部,城墙外有环碧园与一清堂)

环碧园,董嗣杲《西湖百咏*环碧园》诗引云:“在丰乐楼北,柳州之侧。恭圣仁烈杨太后宅园。”杨太后,应是南宋末宋度宗妃,端宗母;被南宋最后的皇帝奉为皇太后,后来同在崖山投海殉国而亡。环碧园的位置大致在今湖滨一公园一带。董嗣杲《环碧园》诗云:

“绕舍晴波聚钓仙,五龙祠畔柳洲前。清虚不类侯家屋,轮奂曾资母后钱。

三面轩窗秋水观,四时箫鼓夕阳船。揽将山北山南翠,独有黄昏得景全。”

从上诗看,古环碧园离柳洲甚近,却不甚豪华,有“清虚不类侯家屋”之评,而此处的秋日黄昏之景却很吸引人,是观西湖夕阳之景的佳处。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2)

(西湖清趣图:中央位置上的建筑应是环碧园,四面环水。)

91秦先生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3)

(西湖清趣图:一清堂(玉莲堂),中有竹山阁,城门是钱塘门。)

玉莲堂(一清堂),在今湖滨六公园一带。《梦粱录*西湖》篇云:“曰玉莲,又名一清,在钱塘门外菩提寺南沿城,景定间尹京马光祖建,次年魏克愚徙郡治竹山阁改建于此,但堂宇爽闿,花木森森,顾盼湖山,蔚然堪画。”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出钱唐门,濒湖为玉莲堂,折而北,为来鹊楼。玉莲堂旧在府治中,宋时,安抚魏克愚建于此。都人竞渡湖中,以此为夺标之所,久废。皇明嘉靖二十一年,按察佥事刘望之欲建宾馆于此……复其名为玉莲堂。”

玉莲堂,用现在话来说,南宋时产权属于州府(临安府),此堂原也在州府中,当时的州府在钱塘门附近。景定年间的京尹马光祖将玉莲堂移建在西湖边,第二年,安抚魏克愚又将州府的竹山阁改建于此,是州府同僚们聚会的地方。原名为“一清堂”,因堂外的湖边多种白莲,改其名为玉莲堂,玉莲堂是皇上的旧赐名。明嘉靖年间,刘望之曾建宾馆于此,考据历史后,其宾馆仍沿用玉莲堂之名。

清《湖山便览》云:“(玉莲堂)在钱塘门外稍南。宋景定三年,安抚马光祖建,扁曰‘一清’。明年,安抚魏克愚徙郡治玉莲堂御扁揭此。堂外旧多白莲,湖中竞渡,以此为套标之所,久废。明按察佥事刘望之建宾馆于此,复其名。寻又废。

董嗣杲《西湖百咏*玉莲池》诗云:“在涌金门城北,旧在郡治教场之南,堂瞰竹园山下池水。淳祐九年,与竹山阁同建。景定二年,移建于此,匾‘一清’。继以堂外多种白莲,复换揭‘玉莲’旧赐匾。

仙根曾就华峰移,净引湘波出浴妃。龙护先皇三字在,燕居旧尹一清非。

风檐揺影凉姿媚,月槛迷香冷艳肥。平展水天菱唱逺,竹山苍翠自成围。”

颔联所谓“龙护先皇三字在,燕居旧尹一清非”句,就是写一清堂改名玉莲堂之事。

明代陈贽和诗云: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4)

“玉井曾就仙种移,依稀月下睹群妃;行来白鹭浑难认,看似琼花却又非。

擘破秋房香更嫩,取将雪藕脆还肥。高堂对此正堪赏,何用樽前粉黛围。”

此诗前四句写玉莲堂中的玉莲之美之白,颈联写莲子与莲藕。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北山路》云:“一清堂:后改‘玉莲’,竞渡争标于此。”玉莲堂曾是西湖端午赛龙舟的传统目的地(夺锦标处)。南宋末诗人黄公绍《潇湘神*看龙舟》词云: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91秦先生。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明*马臻《春游即事》诗:

“万柳摇金接画桥,一清堂外景偏饶。平章太守开华宴,预报龙舟多锦标。”

清*许承祖《雪庄西湖渔唱*玉莲堂》诗:

“销金窝畔水弥弥,犹记天中竞渡时,夺却锦标齐喝彩,红旗影动碧琉璃。”

明末文人张岱《西湖梦寻*西湖北路*玉莲亭》,文中的“玉莲亭”,应是玉莲堂所在之处。亭、堂虽有异,但名称相同。张岱说“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白居易)之洁白。”

明代中后期著名学者胡应麟有《同诸友分赋临安十景二首*其二*玉莲亭》

“潋滟晴光一镜寛,汉宫罗绮画中看。风揺翠盖凌波出,雾洗红妆映日寒。

太液池边香自绕,若耶溪上采应残。莫教肠断金陵客,载酒重过白玉栏。”

或在明代后期,玉莲堂不再是官家园林,只剩湖边同名一亭仍在,故有明人的玉莲亭之说。

再读南宋《西湖图》,在丰豫门外(涌金门)与钱塘门外之间的湖岸间,不但有环碧园与一清堂等园林,还标有众多的水口;如涌金水口、相国井水口、小方井水口等。原来这些井水口与杭城著名的六井有关。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5)

(西湖清趣图:中间的建筑应是水口,水中篱笆所围之处,舟船不得入,或滓秽不得侵。)

六井,开凿于唐代宗(762-779年)年间,时杭城成陆不久,地下水皆卤水,民苦不堪言。杭州刺史李泌为解决杭城居民饮水问题,用篾竹筒从西湖引水入杭城,在城中开沟埋管,凿井(池)储水,供民使用,解民之难。有“凿为六井引入城,唐相鄴侯功尚在”之说。史载,40年后,白居易疏浚了此六井。至北宋熙宁六年,苏轼与陈襄太守共同疏浚这六井;元祐五年,苏轼守杭,全面治理西湖,又疏浚了此六井,并将引水管道由竹篾改成瓦制之管。有诗云:“苏公于杭遗泽厚,功复六井驱葑田。”南宋乾道年间,临安尹周淙重修此六井;咸淳年间,钱塘知县潜说友将引水管道更作石筒,六井深广倍旧。当然,南宋时杭城人口骤增,居民用水量也大增。

南宋《淳祐临安志》载:“自涌金门北至钱塘门一带荷荡,正系六井水口,旧为府第占据,租佃牟利,填塞秽浊。既先就此处用工,欲更与荷荡界至之外,更石砌结疏作宕,总立为界限,澄滤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秽不得侵,使井口常洁,咸享甘泉。”

赏诗阅文游西湖(53)/环碧园与一清堂(图6)

(湖滨二公园处:李泌引水纪念标)

今六井已废,止有大相国井遗址在井亭桥以及二公园内的李泌引水纪念标留存,涌金门北到钱塘门的六井水口也无影无踪了,所谓六井成为杭城历史的一个插曲。人们游访滨湖的一公园到六公园时,看到李泌引水纪念标,或会记得此处湖水曾是杭城居民的饮用水水源之一,也会缅怀先贤们对杭城实实在在的贡献,不仅仅是诗文。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Copyright © 2022-2026 91秦先生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7070077号-1

地址:天朝天堂路91秦先生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1234-5678 联系人: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