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武王伐纣4
无论谁写大周朝建国那点破事儿,都跳不开一个人,咱们的周文王姬昌。尤其后世某些儒家们,忒不要脸,为了自己那点小心思,大搞造神运动,硬生生留给咱们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圣人。
周文王姬昌:“仁者无敌”就是你的座右铭;“内圣外王”就是你的代名词。请收下小的不值一提的膝盖。
那真实历史上的周文王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和大家唠唠。
首先,姬昌没成为周文王之前,还是大商朝的“西伯侯”,不过他可从来不是大商的忠臣,反倒是纣王的政敌更贴切些。
当初,为了平定陕西的蛮子作乱,纣王的祖爷爷以夷治夷,招安了姬昌的老爸季历;到了纣王的爷爷时期,看出了季历的威胁后,囚死了他。
接任的姬昌,始终念叨着大商的杀父之仇,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报复。
纣王爷爷死的早,纣王的老爸继位时,姬昌觉得是个机会,就伙同东夷族两面夹攻大商朝。
虽说姬昌的老爸季历死的冤,但好歹知道自己不能和大商硬拼,因为各项实力都差得远呀。但姬昌不这么认为,所以不出意外,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
但是姬昌运气蛮好的,没有被清算。因为东夷族和大商朝是500年的血仇,一旦交兵,就是不死不休,这给了姬昌服软的机会。
最后,纣王的老爸给姬昌娶了个公主老婆,算是缓和了双方的矛盾,然后自己专心和东夷族互怼去了。
所以,大家别被《封神演义》带偏了,西伯侯从来就不是大商的世代忠臣,他们一家子从来就没和大商朝一条心过。
到了纣王继位后,纣王更狠,直接安排了一个钉子嵌到了陕西腹部、现在的西安户县地区,时刻监视着陕西各国动向,主要就是防着姬昌。91秦先生
91秦先生
这颗钉子是崇侯虎,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北伯侯。
这里吐槽一下许仲琳老先生,您老写的《封神演义》,里面的常识性错误,挑剔起来简直可以没完。崇侯虎的“崇侯”就已经是官位了,加个“北伯侯”什么鬼?先不说人家不在北面,就说“伯侯”这玩意儿就两个官位,您是要闹哪样呀!
不过,小说看多了,读起来还蛮顺的,哈哈。我是不是犯jian?
说到“伯侯”,再简单科普一下,商代的“伯、侯”并非爵位,而是官位。“侯”指的是大商朝正儿八经的诸侯国主,一般是商王室的亲戚、世代忠臣才有机会封为“侯”。91秦先生
而“伯”更多是封给商朝边境的小国、部落和被招安的蛮夷部族的头领,比如姬昌的老爸就是作为“西蛮子”被招安的,他的官位就是“伯”,姬昌即位后,大家称呼他一般就是叫“周伯昌”,很有点周伯通亲戚的意思,哈哈。
至于“公侯伯子男”爵位的建立要等到周武王建国后,周公辅政时候创立周礼时,才确定下来的。
所以,单看这个官位,可以想见,蛮夷之国的周国,单靠自己领导“周伯”姬昌的“仁义”就能“无敌”的话,难度得多大呀!这就像西方世界一向看不起咱东方文明,你觉得西方世界的小国们会因为咱东方文明“至仁至义”就会真的服你么?
不过在崇侯虎的监视下,姬昌还是称王了,号“周文王”,要和纣王平起平坐。姬昌为何称王呢?古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他大行仁义、让利于民、积累功德,于是大伙儿就都觉得姬昌可以称王了。
具体的措施是怎么样的呢,据孟子说:姬昌不收商业税,不收过路费,让商人们发财;农业税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粮食,让农民发财;把官家野生园林和河流免费开放,让樵夫、渔民发财;对待犯罪分子,不连坐,但是也不罚款;对于当官的,世代发工资;对于老年人,还专门公款办养老院给他们养老。
(小知识:最后一点养老院是太史公在《史记》里说的,前面则全是《孟子》里说的。)
总之,西伯侯姬昌对民间征收少的可怜,行仁义发出去的更多。拿现在的话说,西伯侯就是个“圣母“。
我是不敢当面反对亚圣说的话啦,但是,我就纳闷:姬昌如果真这么干,你国家怎么攒钱养军队?你又怎么攒钱发工资、开养老院的?
亚圣大人的话有点太夸张了,跳蚤哥哥不敢全信,那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据《左传》说,西伯侯在他当政期间,有一条“搜捕逃亡者”的法令。虽然没有具体说这条法令的具体措施,但是官方专门针对逃亡者出了一条法律文件了,可想逃亡者数量不少,否则没必要出台专门的法律对吧!
这说明了啥?至少说明姬昌当政期间,一定有数量不小的群众逃离周国的。如果你的行政措施真像亚圣说的那么仁义高尚,处处给老百姓占便宜,你也不会有那么多逃亡者对吧!?
关于这条“搜捕逃亡者“的法律,《左传》还直接定了性:因为有这条法律,所以周文王得了天下!(原文出自《左传》: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
看来姬昌还是靠着严格甚至强硬的人口控制手段才取得了天下呀!
不过这种手段才更合情理也更科学,古代的国力,人口是很重要的资源,严格控制了人口,才有充裕的劳动力和兵源储备。
这样的政策措施,才符合一个开国之君应有的表现。只是,这种措施,离亚圣描述的那种“仁义“形象可就相去太远了!
“圣母“可是没办法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开国之君的!
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后世学者继续给咱周文王“内圣外王”的光环下继续加料……
(未完待续)
91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