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晋之再说新绛
山西有首民歌叫《走绛州》,传唱于山西、陕西及河南北部一带,说得是当年这一带的百姓挑着扁担推着小车,骑着毛驴前往晋南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绛州的情形。当时的绛州就是今天的山西新绛县,从唐开始,就是直接管理的直隶州,或是管辖周边县的州府所在。济经发达,人文历史悠久。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独一无二的这个县城如果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是否应该像以前那样唱着“走绛州”去走绛州呢?
一
绛州古城是目前现存古代州城中唯一没有采取中抽对称的传统模式,而是因地制宜,依势而建。仅仅开辟两座城门,南称朝宗门,北曰武靖门。城内布局奇特,又称“卧牛城”91秦先生。城中南北大街为牛脊梁,大街两侧分布诸多小巷为牛肋,南门为牛嘴,东西天池为牛眼,东西城墙上各有一座小塔为“牛角”,南城外汾河浮桥是牛舌,大街北端龙兴塔为牛尾。龙兴塔顶为生铁铸成葫芦状,几乎每隔二十多年,就会在塔顶冒烟,称之为奇,本地称之“牛尾冒烟有生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牛脊”的石板路街面全部被拆除,将其拓宽至三十米,认为城墙已失去往日功能阻碍城市发展尽数拆除。当时“牛角”还挺立“牛眼”仍大睁,“牛脊”虽损,但依旧挺立。至八九十年代,彻底改变“自古绛州一条街”的格局,将原来的“牛肋”彻底拓宽。虽在1994年被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卧牛城”内原有的“牛脊”“牛肋”两边的传统建筑尽数拆除,修建了仿古街,加盖上了琉璃瓦......
直到今天,“牛角”断“牛眼”瞎,伸出的“牛舌”也变成水泥桥了。“牛脊”“牛肋”虽尚存,但也怎么看怎么别扭。
感到欣慰的是城内依旧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历史街区却都在扩建改建中消失了。更有甚者,认为延续古城风貌就是“广施琉璃瓦”,于是我们就似乎看到了一张大嘴内全是镶金的牙,却不知金光闪闪内早已发黑成蛀。
不知道唱着“走绛州”的外来生意人看到当年的四府街、贡院巷、正平街等等现如今的摸样,会有怎么样的想法。
二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21届大会上,将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整体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后,这两座古城以此为契机开动进入了旅游发展为龙头的快车道。
作为和这两座古城相比较不遑多让的绛州古城,却沉浸在“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西部县城发展之间无法抉择”的巨大矛盾中,认为“历史古城的帽子严重制约了新绛的现代化发展”,甚至自卑到自己比不上平遥古城,保存得不完整,价值体现不高,如果再要大手笔重新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资金及人力搬迁。
错,错,错!自古就智慧勤劳的绛州人啊!当年能鹤立鸡群于河东诸县之间,为何如今却总陷于这种“旅游现象怪圈”之中?
旅游产业是当今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涵盖了诸多行业,又被称之无烟工业。所谓旅游产业,仅仅单一将历史文化名城内划分数个景点以收门票称之旅游开发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旅游产业了。
绛州有什么?绛州古城乃现存唯一非中轴对称之隋唐古城遗存,有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绛守居园池,全国州府之最的绛州大堂,“绛贴”天下无双,独一无二的“绛州三楼”,“战国玉璧”、“金代钞版”、“碧落碑”.....
绛州是华夏乐都啊,绛州鼓乐天下驰名。还是“七十二城”啊,当年就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产绛州木板年画,历代作为贡品的绛州澄泥砚,那可是纯手工打造,“绛笔”、“云雕漆器”、“绛州刻瓷”......
又有多少人穿过新绛出的袜子........
绛州的历史积淀太厚重了,留下来的遗产太多了。可以设想下,如果绛州古城是这样的,不仅仅是作为新绛人,而是每一个“走绛州”的人,又会是怎样的欣喜雀跃。
三
“一根扁担软溜溜得溜,呀啊啊嗨,担上扁担我走绛州......”
走进“卧牛城”绛州古城,经过晃悠悠的浮桥,进入南城朝宗门,登上古城墙。凭高鸟瞰“卧牛”。南城门左右各有圆形水池一个,“牛眼”圆睁,高耸这东西城墙上的两座小塔“牛角”,吐着晃悠悠南城门外的“牛舌”浮桥.看到“绛州自古一条街”上熙熙攘攘,店铺林立,那是牛的脊梁啊。“牛脊梁”两边的“牛肋骨”好像也很热闹。只是远远的“牛尾巴”龙兴寺塔顶会不会冒烟?
先去四府街文庙拜拜孔圣人。四府街两边都是笔墨纸砚店,全部古香古色,前店后坊。一个个传统工艺在此展现。先驻足“绛州毛笔”看看挑绒、齐羊毛、合羊毛、焊笔等八十六道工序,耗时二十多天才能制作出的毛笔。选择一根“绛笔”带上,转身进了旁边的“绛墨”,再看看经选料、配料、锤、揉、压等二十几道工序的手工制作的墨锭,也带上一块。没走两步又被吸引,原来是家“澄泥砚”。这可是世代为贡品的啊,号中国四大名砚。观看半晌,这一条街都是家庭作坊,顺手再选择一块澄泥砚,拎着“文房四宝”边走边看。
走到街口,看见一排卖书画的,旁边就有长桌。挑选出一本《绛贴》,在书画摊主人指点下,研“绛墨”使“绛笔”,临“绛贴”,其乐融融。
这条大街就是牛的脊梁啊,街头立有牌坊,上书“七十二行”.依旧是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前店后坊,好不热闹。有作木板年画的,有制作云雕漆器的,还有绛州刻瓷的,也有剪纸的。比较有意思的还有纺纱织布的,还可以参与其中,感受下那一撮棉花怎么就扯出根根长线。还有一些大的店铺挂着百年老店的幌子,红毛毡、金刚石刀具、梅花点舌丹。还有一些小的店铺,其中有个是打锅盖的,反正是能想象到的,都有制作的。中间点缀些许小吃店,有锅盔、鸡蛋旋子、胡辣汤‘卷子肉、羊杂、牛肉丸子等等。逛累了,先吃点再说。
四
依次又逛了龙兴寺、天主教堂后,又走进了绛州大堂内,看看当年张士贵如何设帐募兵,听听薛仁贵从军的故事,在绛州三楼下感受“绛州鼓乐”,于绛守居园池内歇息片刻。
有点累了,找了家客栈安排住了下来。听店家说,晚上有《秦王破阵》的鼓乐表演。看看天色还早,继续走到“牛脊梁”这条街上逛逛。
看到有价制作青铜器的,当年唐代“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这可是传统工艺,烧制出的仿真制钱工艺品还真不错。还有个做陶器的,也试着上去弄上一个,不管做得好不好看,毕竟是自己做得嘛。还有刺绣店,皮革店,刀剪店,一个一个逛下来,天已经黑了。
......
似乎在做梦般。或许真是在做梦。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点也不比平遥差,甚至在有的地方还超过很多,但......
旅游不是卖门票收费,而是将其转化为民生产业。古城保护和维护也不是一日之间拆迁改造,而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更不是整体搬迁就地造城,而是需要“原住民”文化传承。旅游其实就是一个“玩”的产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
真正能够落地的旅游产业化,不是有个景点特别好,门票收入有多高。人们不再为工业化规模化的东西花钱,而是在上千年遗留下来的沉淀,为那些手工打造、个性化、贴近生活的东西买单。
独有的绛州文化就是最大的效益和财富,也是真正的品味和品质,人们希望消费的,正是这些逐渐消失的东西。
真不知道何时真正能够唱着“走绛州”再到绛州城里走一走!
本人系作者原创,一家之言,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叙述清晰,望见谅!如有观点不同,敬请轻拍砖。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