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定 庄 村
莆田市区东二十多里,有黄石集镇,上黄北公路三、四里,便到了定庄那气势雄伟、雕梁画栋的入村彩门。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村一一定庄村。
过定庄村彩门口,进入村里,只见高楼林立,宽敞整洁的水泥村道,直通家家户户。一盏盏路灯高挂天空,一处处花坛排列地上。天蓝、水清、景秀、人和,到处洋溢着整洁、恬静、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息。
定庄村后有从国清山﹙即青山﹚发脉,东行而来,如凤展翼,首转面北之山。山上有一巨石,立于山顶,犹如凤之髻,人称“凤髻山”。村西国清山冈峦秀拔,林樾苍润,其下汇为巨浸,号国清塘。在昔盛时,登上凤髻山顶,可俯瞰国清塘,一望杳渺无际、而波涛吞吐于风日云月之间的胜绝之境。元代废塘为田,造就了一马平川的国清塘平原。山上有享誉江南的凤山杨公太师祖庙、定庄堡,村中有濯纓亭、国清林氏宗祠、吴提督府等。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不愧是个独领风骚的风水宝地。
明弘治《八闽通志》之宫庙卷载:“国清惠泽庙,在景德里郑庄山上,唐武德元年(618年)创”。由此可知,唐朝初,我们的先人已在后山上定居建庙。
引自《岳志》的明弘治《八闽通志》之乡贤传中,明确写着:“林国钧,字公秉,莆之姑青人”。这就证实,在很早的唐代,凤山宫周边地带是名叫“姑青铺”。
唐代贞观元年(627年),以姑青铺为首的先民们,在今塘堘,筑堤堘以分湖海,建陡门以防旱涝。因工程量巨大,直至贞观五年(631年)才完工,形成了一个面积2000多亩的泱泱水泽,因堤堘在姑青铺,即名“姑青塘”。明代状元柯潜撰《送林廷荣赴南和教谕序》,开头曰:“莆邑之林称著姓,居姑青塘者,为唐司马萍公之后,传八世封承奉郎赐绯衣银鱼回年公,益以善振其家”。
后来,众人认为以“姑青”一隅之地,命名如此大的水泽,有失大气,又易混淆,即改为与之莆仙方言相近的“国清塘”,国清塘畔的主山即为“国清山”(后又名谷城山,即今青山)。“姑青、国清、谷城”都是莆仙方言的不同写法而已。《新唐书》之地理志记载:“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并贞观中(631年)置,周廻三十里,灌田五百顷”。
有位哲人说得好,水是生命之源。姑青铺人因农作、生活之需,就向四周发展,临水而居,而凤髻山下临国清塘的村庄,即因塘得名“国清村”。还发展有院前、下坂、田厝、塘堘等自然村。
唐代大和年间(830年左右),闽林19世孙昌公,当官之后,自莆之长城迁居国清塘上91秦先生。昌公之孙、唐大理寺评事元公,还在定庄小学校址处,建造府第。昌公九世孙国钧公,在今浣锦西社址,首建林氏宗祠,因当时村名“国清”,所以祠名曰:“国清林氏宗祠”。昌公13世孙、南宋特科进士嗣南公,首修林氏族谱,也称“国清林氏家乘”91秦先生。南宋大诗人陈宓,为回年公曾孙师古公撰墓志铭云:“其先自长城徙居国清”。南宋末,荔浦知县、国清郑秫公,迁居国清村。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其后裔在今王母宫西侧,建宗祠,也是名“国清郑氏宗祠”,祠名石刻尚在田厝村。南宋林梦隆、明代林典、林文俊、林瑱等名人的墓志铭,都记载“籍于国清”。至今年纪稍大的老人,都曾目睹过后山上刻有“国清”村名的墓碑。
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在《国清林氏重建先祠记》中记载,“睦菴在宋时已置祭田,自后累增至二千亩有奇”。当时,国清塘四周,都有国清林氏的地产。
据故老相传,五代十国时,莆田城里富豪郑御史,就已携巨资来国清塘畔,开垦田地,修建庄园,收取田租。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有了一定的规模,因是郑氏的庄园,众人就称此地为“郑庄”。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莆田路总管郭朶儿,命将国清塘亦废为田。经过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奋斗,才填成如今的大片良田。而国清塘周边林家的地产,却不断易为他主,国清村域在不断缩小,新的地名不断增加,而方位表述具体的“郑庄”,逐渐取代了“国清”,成为新的村名。
最早记载“郑庄”的可见文献,有明代进士、四川右布政使周瑛,撰《贺林素菴处士应诏冠带序》,开头云:“今天子嗣大历服,改元弘治(1488年),大贲于四海,……郑庄林氏故大族,林氏诸长老,若素菴先生其可”。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莆田县推官翁理,将郑庄东,原三渡的木桥,改建为石桥,念翁推官留心济人,故桥名“翁济”。耆干、刑科给事中宋弘渊督造石桥,并捐资以补不足,桥面刻有“郑庄境宋弘渊”。明弘治《兴化府志》之里图考景德里中载:“郑庄,宋承奉郎林国钧家聚族于此,而李氏、宋氏亦在焉”。
南宋时,林国钧乐善好施,是一个名闻八闽的大慈善家。高宗朝,由里选版授迪功郎,又以其二子皆贵,加封承奉郎,赐绯衣银鱼袋致仕。他在村中龙穴之地,敕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濯纓亭。他铺设的自凤山祖庙,经院前、芦坑、东洙至塘头的这段石板路,成为黄石市的主要街道。我村也与清江、横塘、沙堤,并称黄石四大名乡。
可是,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倭寇祸乱,我村受到重创。凤山祖庙至塘头的街道、明永乐九年重修的惠泽庙等均被毁于一旦,商业中心转往涵江。过去山上随处可见的残瓦断墙,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佐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清代康熙21年(1682年)十月,祖籍泉之黄陵迁晋江大浯塘的兴化总兵吴英,因平叛三藩之乱有功,奉旨入籍莆田,选中郑庄的秀丽风光,定居于此。并在后山上、下,建有城堡、多座府邸、游泳池、花园等,成为清代莆田著名的官家私营园林之一。
因吴家是从晋江迁居而来,讲的是闽南话,而“郑”的闽南话与“定”的莆仙方言谐音相同,郑庄里姓郑的人家又不多,“郑庄”已名不符实,用“定庄”为村名更为贴切。据此,吴府郡介宾吴敬山等人提出建议,变更村名,请示林姓大族长老。众人以为,也无不可之理,遂将“郑”庄改为“定”庄,吴英所建的城堡自然也就称为“定庄堡”。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之里图考景德里中载:“郑庄,一曰定庄,有濯缨亭”。由此,我村又闻名于莆阳大地。
定庄村从“姑青”铺,发展到“国清”塘,又成为“郑庄”,直至今名,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村名虽几多更换,但“凤山祖庙”属姑青铺,至今不变;“国清林氏”的名称,至今不改;“国清林氏宗祠”之匾,至今仍悬挂在大宗祠的大门之上;莆仙方言的村名“郑庄”,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诵91秦先生。“姑青铺”、“国清”、“郑庄”已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连同“定庄”的名字,永远存留在史志文献之中。
我村自唐代设莆田县以来,都归其管辖。直到2002年5月撤县,改归荔城区管辖。县以下,宋、元时,属感德乡景德里;明、清时,属四区景德里;民国时,属黄石区、三区、二区、黄石乡、黄石镇。解放后,属三区、黄石区、黄石乡、黄石公社、黄石镇管辖。
千年名村,成就了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底蕴。定庄堡、国清林氏宗祠、凤山祖庙是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继孔孟之后的朱子,重游我村,为濯纓亭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南宋丞相正献公,游历耕乐亭,特赋诗赞之;宋代大理学家林艾轩,未出仕前,受族叔国钧之邀,在红泉义学、濯纓亭传道讲学;郑伯玉、陈宓、李丑父、陈士楚、余谦一、周莹、陈池养、刘璋寿等名人雅士,游历国清塘、濯纓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以国清塘、濯纓亭为主景的“清塘栖鹭”, 被选为莆田市新的二十四景之一。
受国清古塘之润泽,得红泉义学之熏陶。我村自古民风淳朴,英才辈出。明代有曾建国事百二十条、助建翁济桥的刑科给事中宋雍,历官三纪守故菑的山东按察司佥事林典,奉旨校勘二十一代国史的礼部尚书林文俊,奉使岷藩的广西参政林茂竹,所辖民众为之立生祠的林青天继贤,率师勤王殉国的南赣巡抚都御史林一柱;清朝有与施琅将军一起收复台湾的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民国时有救数百名民夫免受流离之苦的福建省议会议长林翰;解放战争时期,有为革命斗争壮烈牺牲的地下交通员林表。至于进士、举人比比皆是,仅国清林氏发源地,就有进士十多人、举人三十多人。各级官员,不胜枚举。
而更令人引以为傲的是:定庄村还是著名的杨公太师民俗文化之乡。村民们对杨公太师的信仰和崇拜,已有近千年之久。每年农历四月,定庄村都要恭请凤山宫杨公太师圣驾,出郊佈福巡游,并驻驾在村里的濯纓亭数天。且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又恭请杨公太师圣驾,驾临我村,也是驻驾濯纓亭数天,与全村信众一起欢度仲秋。在驻驾期间,村中天天都演莆仙戏文,家家户户设宴请客,同沾福祉,热闹非凡。近千年的老传统,从不曾有过改变,这又充分彰显了我村历史文化的厚重。
现在的定庄村,方圆仅有约2.5平方公里。她东临塘堘村,西接瑶台村,村北跨石黄公路,与黄石工业园区相毗邻,村南隔国清塘平原,与笏石镇相望。全村分为五个村民小组,约有550多户,2500人口,其中百分之六十多的人口,是国清林氏后裔,还有宋、吴、张、朱、郑、周、陈和翁等姓氏。
解放后,定庄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又得益于几十年改革开放,我村社会稳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境内交通便捷,高速路口、火车站近在咫尺。连接荔港、涵港大道的梅山路橫贯村北。村彩门口周边,已成为黄石镇新的集市中心。新建的黄石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就在村里。投资四百多万元以濯纓亭为主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屹立在碧波荡漾的濯纓池畔。村卫生所,与全村村民签约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2015年,我村入选为福建省首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
新的历史时期,定庄人将与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最雄浑壮美 豪迈空前的时代乐章。
祝愿定庄明天更美好! 林铭川 2020年8月
91秦先生 91秦先生